20周年教学改革与创新回顾
20年来,学校的教学工作经历了合并整改、发展规范、示范建设、名校创建等阶段,由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变为国家示范校,实现了华丽转身,跻身全国高职名校行列。
(一)合并整改期(1998年~2001年)
1998年,学校整合五所成人高校,改制成一所普通高职院校。2001年,又合并了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以“工科为主,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为学院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建校初期的分散办学现已整合为相对集中办学,六个校区也被调整为以“社湾校区为主、荣军校区为辅”的办学格局,同时根据高校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机构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调整建立了机电工程系等八个教学系部;分配制度向教师倾斜,激励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能力。校园环境、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教学设备按照实训需要进行了配置。
(二)发展规范期(2002年~2006年)
以“质量强校,特色兴校”为理念,以迎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立足柳州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以制造、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为主,以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专业为辅 ”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专业数量由2001年的27个增至现在的43个。学院知名度不断扩大,美誉度不断提高,带来了“进口旺”。
在此期间,根据市场调研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和改造,不断扩大了招生规模。2001年到2006年,在校生人数实现翻两番,招生范围扩大到21个省。规模发展和提高质量两手抓,带来了毕业生“出口畅”,连年被评为广西就业先进单位。
建成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2个,自治区优质专业9个,自治区高职高专精品(重点)课程7门,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推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形成了“左面是教室,右面是车间”的办学格局。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
(三)示范建设阶段(2007年~2010年)
学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创立并实践、丰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构建了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二维”课程体系模型。公共课与专业融合改革,两阶段顶岗实习系统化设计,全面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全面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稳步推进,成为了引领改革的先锋和模范。
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6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有6个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跻身全国百所名校,成为引领广西、辐射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
(四)名校创建期(2011~2018年)
“国际标准引领,建设特色名校”是这个时期教学工作的总思路和目标。学校引进国际先进人才培养体系,参照“悉尼协议”的范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内化吸收,进行教学标准的本土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0个专业全面建立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开展职业能力等级测试。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联合国际先进企业,实施教育部-DMG MS数控专业领域合作项目、FANUC数控系统应用技术中心项目、德国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项目。
深化国际化办学水平,引入和输出国际人才培养标准。
——依托“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与培训中心”,在印度建设了印度分中心,在沙特阿拉伯建设了卡坦尼学院。这些海外教育机构,全部采用学校的教学标准、培养模式、教学资源、资格认证等,实现了中国标准的国际输出。
——在德方的支持下建设了柳州市德国AHK职业培训中心,面向区域开展德国标准的培训和认证。在先进制造类专业实施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培养高级学徒。学徒需要通过德方认可AHK的认证考试。
——在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英国现代学徒制项目,采用英国国家资历架构和能力评估模式,校企双方组建评估师队伍,建立“评估师-内审员-外审员”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学徒需要通过英方认可的能力认证考试。
——汽车类专业实施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SGAVE)项目,联合五家德国汽车制造商,采用“剥洋葱”式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取得培训师资格的教师队伍在标准化的实训场所开展培训。学徒需要通过德资企业认可的认证考试。
主持的“导入卓越绩效模式 创建高效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对接国际先进标准培养技术骨干 ‘四方协同’服务企业全球化战略”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有10个专业成为教育部骨干专业,6个专业成为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5个,主持自治区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学校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