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
关于2008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系(部):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学院高质量地完成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学校决定开展2008年度校级品课程申报、评选及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荐工作。现将我院2008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安排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张 翔
副组长:杨祖宪 鞠红霞
成 员:林若森 唐冬雷 冯雪萍 韦小波 刘凯 董艳菊 唐建 姜献生
唐述荣 黎凤环 邓益民 刘 恒
秘 书:黎 华、刘 柳
二、 具体要求
1. 按照《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各项指标体系建设。
2. 精品课程必须是课程体系初步改革后的课程。
3. 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同时,要加强课程网站建设,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
4. 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是指实际实施课程的主要教师,人数规定为5人(包括课程负责人1名)。
三、具体工作安排
阶段和时间 |
具体内容 |
负责部门 |
备注 | |
第1阶段:培训。
(4月11日-4 月17日) |
1、确定本年度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名单,组建主讲教师团队 |
各系部 |
| |
2、培训 |
理论学习 |
教务处 |
时间待定 | |
技术培训 | ||||
专家培训 | ||||
第2阶段:检查和评审。(4月18日--4月30日) |
1、召开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阶段汇报会 |
教务处和各系部 |
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 |
2、院级精品课程申报 |
4月25日前上报申报材料
(精品课程申报表及排序汇总表) | |||
3、院级精品课程立项评审 |
4月28日评审(拟定),
4月30日公布结果 | |||
4、遴选省级精品课程推荐名单 |
4月30日召开动员会 | |||
第3阶段: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和预审。(5月1日--6月1日) |
1、课程录像的拍摄、制作 |
教务处和各系部 |
5月20前完成 | |
2、课程网站的阶段检查 |
5月20--25日 | |||
3、课程申报网站的阶段检查 | ||||
4、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 |
5月20--25日 | |||
5、申报网站、课程网站的完善 |
5月25日之后
正式申报 | |||
6、正式申报 |
按照教育厅要求 | |||
第4阶段:
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6月2日--6月22日) |
1. 遴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荐名单 |
教务处和各系部 |
时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确定 | |
2、课程录像的拍摄、制作 | ||||
3. 组织校外专家评审 | ||||
4. 申报材料和课程网站的完善 |
四、其它
精品课程的建设经费按照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院教字〔2006〕22号)中的规定执行。
各系部要充分重视此项工作,积极组织动员教师申报。
附件1: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选要求
附件2:2008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排序汇总表
附件3:2008年度院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附件3请到教务处网站上下载)
教务处
2008年4月11日
附件1:
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一、评审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高职高专)》、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4.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中,原“课堂实录”调整为课程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关文字说明。
二、评审指标及内涵
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主 要
观测点 |
评审标准 |
分值 |
评价等级 | ||||
A |
B |
C |
D |
E | |||||
1.0 |
0.8 |
0.6 |
0.4 |
0.2 | |||||
一
课
程
设
置
10
分 |
1-1
课程
定位 |
性质与作用 |
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
4 |
|
|
|
|
|
1-2
课程设计 |
理念与思路 |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
6 |
|
|
|
|
| |
二
教
学
内
容
25
分 |
2-1
内容选取 |
针对性和适用性 |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10 |
|
|
|
|
|
2-2
内容组织 |
组织与安排 |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
10 |
|
|
|
|
| |
2-3
表现形式 |
教材及相关资料 |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教学需要。 |
5 |
|
|
|
|
| |
三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25
分 |
3-1
教学设计 |
教学模式 |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
8 |
|
|
|
|
|
3-2
教学
方法 |
教学方法的运用 |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
6 |
|
|
|
|
| |
3-3
教学
手段 |
信息技术的应用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
6 |
|
|
|
|
| |
3-4
网络
教学
环境 |
网络教学软件资源和硬件环境 |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构架合理,硬件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
5 |
|
|
|
|
| |
四
教
学
队
伍
20
分 |
4-1
主讲
教师 |
师德、能力与水平 |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
10 |
|
|
|
|
|
4-2
教学
队伍
结构
|
“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 |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践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
10 |
|
|
|
|
| |
五
实
践
条
件
10
分 |
5-1
校内实训
条件 |
设备与环境 |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
6 |
|
|
|
|
|
5-2
校外实习环境 |
建设与利用 |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
4 |
|
|
|
|
| |
六
教
学
效
果
10
分 |
6-1
教学评价 |
专家、督导及学生评价 |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
5 |
|
|
|
|
|
6-2
社会评价 |
社会认可度 |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
5 |
|
|
|
|
| |
特色
及政
策支
持 |
特色和创新 |
50 |
|
|
|
|
| ||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 |
50 |
|
|
|
|
|
附件2: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度精品课程排序汇总表
系部名称: (盖章)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所属一级学科门类(所属专业大类) |
所属二级学科类(所属专业类) | |
姓名 |
职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户登录